在數字時代,電子產品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未成年人沉迷以及充值糾紛近年來頻頻發(fā)生,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。從國家層面到游戲企業(yè),相繼推出對應舉措,提升“防沉迷”系統(tǒng)的防控上限,防止未成年人無序充值。
最近,騰訊推出身份證關聯(lián)游戲賬號查詢服務。通過這項服務,當孩子登錄游戲時,家長會收到推送信息,包含登錄賬號、游戲名稱以及登錄時間,充值時則會顯示消費賬號、游戲名稱、消費金額、消費時間等。
記者打開“成長守護”小程序,在游戲管理欄看到,除推送上線和充值時間新功能外,系統(tǒng)還設置了游戲時間限制、消費限制、游戲禁玩和屏蔽陌生人等功能。
有網友提出,“如果孩子用爺爺奶奶的手機玩怎么辦,老人家看不懂,父母也不清楚。”騰訊方面回復稱,可以在成長守護小程序上,將老人賬號設置為“禁玩禁充+自我管理+綠色手機上報”。
從發(fā)布初衷來看,這是規(guī)范未成年人網絡游戲和消費行為的又一步。這幾年來,相關方面相繼出臺政策,2019年10月25日,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(fā)《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通知》。2021年8月30日,《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通知》公布,明確所有網絡游戲企業(yè)僅可在周五、周六、周日和法定節(jié)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。
相關報告顯示,新規(guī)作用下,每周游戲時間在3小時以內的未成年人(包含已不玩游戲的未成年人)占比增長至75%以上。
但不少未成年人在游戲受限后,將目光轉向短視頻平臺。不僅如此,冒用監(jiān)護人信息注冊賬號、無序充值網游等現象也時有發(fā)生。
在相關法規(guī)要求下,國內主要游戲平臺的“防沉迷系統(tǒng)”相繼上線,幫助家長監(jiān)護未成年的游戲行為,并發(fā)揮“打補丁”的作用。
比如,網易游戲也有類似的舉措。記者登錄平臺旗下大熱的一款手游時,系統(tǒng)跳出的彈窗提示可使用“游戲家長模式”,即通過“家長關愛平臺”,可查詢和限制自己或孩子的游戲時長及充值情況。進入相應界面后,可綁定孩子的賬號,進行時長/消費管理、查詢游戲/消費記錄等。
有人認為,“未成年人的自控力一般,需要家長介入”。在聽到騰訊發(fā)布賬號關聯(lián)功能后,一位12歲孩子的家長表示“很贊同”,“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游戲上的情況”。他的孩子曾有避開父母大額充值游戲的經歷,雖已過去但教訓深刻。如今這一功能的出現,讓他感到有了一種更加穩(wěn)妥的管理方式,能夠在問題發(fā)生前及時介入,“提前知情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溝通”。
市民孫先生提出,這其實是孩子與家長之間的“契約關系”?!拔掖饝壎ㄗ约旱纳矸菪畔?,孩子許諾在規(guī)定的時間內玩游戲,就要允許有一定的監(jiān)督舉措,確保行為在可控范圍內?!?/p>
也有人認為,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。孩子如果真九游娛樂官網想玩游戲,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成年人身份證信息,有些游戲登錄的時候不需要人臉識別,未成年人還是可以避開家長登錄。”
從大環(huán)境上看,電子產品以及游戲已經更多進入日常生活。根據市場分析公司Newzoo最新發(fā)布的報告,預計到2024年全球游戲市場規(guī)模將達到1877億美元,同比增長2.1%。且亞太地區(qū)將成為全球游戲玩家數量最多的地區(qū)之一,預計玩家人數將達到18億,占全球總數的53%。
在不少家長看來,符合市場準入的游戲,本身并沒有好壞,是個中性的東西。市民陳女士感到,如今孩子所面臨的生活和社會環(huán)境已經發(fā)生變化,在高強度的學習環(huán)境下,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放松身心?!八麄兊膶W習生活很辛苦,有時候課間活動時間都沒有?!?/p>
當熱門游戲風靡校園,就已經不是單純的娛樂屬性,而是成為一種社交貨幣。“如果不讓孩子玩,也擔心他在學校的社交會受影響。游戲也是我們親子之間的一種連接,孩子會經常跟我講游戲上的事情?!?/p>
她認為,通過系統(tǒng)了解孩子游戲情況只是第一步,更需要耗費精力的,是如何處理好游戲衍生出的具體問題。比如到了約定時間孩子不愿意停止游戲、涉及輸贏的競技游戲影響孩子情緒等等。
也有家長提出,對于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孩子,她更傾向給予一定的自主權,讓他們自主安排好游戲時間。“這是一件需要長期關注的事,系統(tǒng)可以作為輔助功能,更需要的是家長、學校等層面的共同努力?!?/p>